李光耀:童年家道中落 一生只哭兩次

 

敬請注意: 新聞取自各大媒體,其內容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1959 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人民行動黨領導人李光耀在大選中獲勝就任總理,成為新加坡的開國之父。在任30年及在內閣施加影響的許多年裡,李光耀 用強權政治換來國家安定,用嚴刑峻法換來社會有序,在昔日的貧窮小漁村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然而在2011年大選中,執政黨得票率跌至歷史最低, 此後李光耀宣布從內閣退休。李光耀的新加坡,將迎來它的“後李光耀時代”。編輯/徐松





1959年,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 5月,新加坡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圖為1959年6月3日,新加坡,等待投票的人們。





李 光耀1923年生於新加坡,自幼接受英式教育。 1954年,出身律師的他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自此步入政壇。擔任總理初始,李光耀認為缺乏資源的新加坡必須依靠腹地才能生存下去。 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圖為1959年,李光耀和他的擁護者。 JohnDominis//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然 而,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聯邦成員的日子只維持了23個月。新馬緊張的政黨關係及華人馬來人之間爆發的種族騷亂,導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攆了出去”。 1965年,新加坡“不情願”地迎來了獨立國家時代。而此時的新加坡,是一個連飲用水都要由馬來西亞提供的貧窮漁村。一直到許多年後,李光耀仍然認為“新 加坡獨立”是他終生的遺憾。圖為1965年,新加坡河全景。 Photoby Popperfoto/Getty Images



1960 年,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1330新元。但就在這一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設立建屋發展局,專門負責規劃和建造公共組屋,解決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困難。李 光耀稱,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其實就是建立一個激勵的機制。 “每個家庭都持有國家的股份。如果他們的孩子要上戰場,那也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而戰。”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組屋建設基地。Larry Burrows/Time &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新 加坡政府的第一個十年建屋計劃是先建一室一廳的房子,面積為35平方米。這樣的房子一般窮人都能具有購買能力,使新加坡的無房戶變成有房戶。第二個十年計 劃,開始建兩室一廳,面積在50—53平方米之間。隨後政府在滿足“居者有其屋”的基礎上,開始蓋三室一廳、四室一廳、五室一廳的房子。圖為1965年5 月1日,李光耀在已建設好的組屋區。 LarryBurrows//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1965年,購買由政府建造的組屋的人佔23%,1976年達51%,到1983年時達77%,進入入21世紀,新加坡92%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圖為1997年5月25日,一名女子走過祖屋區。 AFPPHOTO Roslan RAHMAN



然 而,李光耀反對西方民主國家在教育、養老、醫療等各方面實行免費政策的做法。他認為在“福利主義”方面走得太遠,就會導致絕對平均主義,容易使社會失去進 取心。 “在我們這個國家,人人都沒有鐵飯碗,只有瓷飯碗。如果你不小心將飯碗打碎,那隻能怪自己運氣不好。”圖為2011年2月,一名婦女走過兩棟老祖屋,老祖 屋後面是一棟拔地而起的新祖屋。 APPhoto/Wong Maye-E



1967年,新加坡政府通過《經濟擴展獎勵法案》,對政府批准的製造業公司實施低稅收。 1968年,設立“新加坡開發銀行”和“裕廊工業區管理局”。就在這一年,新加坡的經濟開始了騰飛。圖為裕廊工業區。



70年代,新加坡開始形成以出口貿易和製造業為主的二元經濟結構。新加坡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圖為新加坡港鳥瞰。 JonathanDrak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70 年代,新加坡奠定了國民經濟的基礎;80年代,副總理吳作棟提出到1999年時將新加坡發展成一個卓越的城市國家;90年代,世界經合組織宣布,新加坡從 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新加坡人創造了“新加坡奇蹟”。圖為1998年3月24日,新加坡港口一個標記有數字“一億”的集裝箱被調離碼頭。 AFPPHOTO/Roslan RAHMAN



搞 工會運動出身的李光耀並不歡迎工會運動。一次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人運動,李光耀發表演說“如果工會行動繼續進行,我將會用盡所有方法給你們教訓。”“管治新 加坡的人必須強硬如鐵!”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和工人代表談話。 LarryBurrows//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李 光耀深知民族矛盾是國內環境穩定的大敵,他認為民族融合的先決是使用同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不可以偏袒某一個民族。開國之初,李光耀將英語選作新加坡的官 方語言,這讓新加坡人口總數80%的華人感到不滿。 1971年,新加坡幾份華文報紙提議講華語作為官方語言,李光耀以“散播民族主義”之名關閉了報社,還拘捕了幾名報社負責人,沒有經過審判便以內部法收 監。圖為60年代,新加坡唐人街。





李 光耀認為媒體並不能代表民意,只有被人們選舉出來的自己才代表民意;他也不贊成媒體監督政府的角色,相反,媒體應該幫助政府建設好國家。李說:“在我們這 個如此落後的國家,想盡快實現現代化,應該徹底改變的東西太多了。而一般的人民是不會考慮這麼長遠的,政府與人民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政府是一心為發 展新加坡的經濟,不是為了充盈自己的錢包,人民終會理解的。”圖為新加坡大街上,李光耀的宣傳廣告。 AFPPHOTO/Roslan RAHMAN



李 光耀對新加坡國民的要求較高。他曾幾度要求降低婦女生育率,當發現高學歷夫妻生育率遠低於低學歷夫妻時,又說:“遺傳基因是最重要的,希望高學歷的夫妻能 負起責任來。”當他發現小學生出現肥胖問題時,立即禁止學校再出售油炸食品。圖為1997年6月1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少年兒童珠心算大賽。 AFPPHOTO/Roslan RAHMAN



圖 為1998年7月5日,新加坡聖淘沙,年輕人在戶外舉行“肥皂泡”晚會。一個月後,“肥皂泡”晚會被政府強行取消,原因是該晚會涉嫌教唆未成年人飲酒。當 時,由於擔心新加坡年輕人錯誤理解西方的自由主義,學習“嬉皮士”的頹廢生活方式,李光耀公開稱政府歧視留長頭髮的人,並下令禁止公務員留長發。 “如果我們不介入國民的私生活,就絕不會有現在的成就!”AFPPHOTO



中 國的孔孟之道經過行動黨人的全面改造,成為新加坡人的行為準則。但在實行之初的60年代和70年代,李光耀也遇到巨大的阻力。受英國文化和馬來文化影響的 人對李光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想把中國最古老的東西,連中國人都在極力捨棄的傳統,重新撿過來並用於新加坡,這是歷史的大倒退。”反對黨則認為李光耀 是以中國文化為依靠,在新加坡推行他的個人專制,企圖在新加坡建立李家王朝。圖為2007年3月5日,新加坡唐人街的老人們。 APPhoto/Wong Maye-E



新加坡政府用“懲罰教育”來規范國民的行為。大街上的警告牌旁邊,都標有罰款的價碼。如圖:禁止公眾場合吸煙,違者罰款1000新元;禁止公共場合飲食,違者罰款500新元;禁止攜帶易燃易爆物品,違者罰款5000新元;禁止攜帶榴蓮。



政 府不僅制訂了許多重大、嚴格的法令,而且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相當嚴厲。其中頗具特色、頗有成效的一項是杖刑,即以杖鞭打犯人,目的是“在犯人身上留下不 可磨滅的傷痕”。 1994年,一名名為費依美國少年在新加坡被指控噴塗2輛車,對另2輛扔了雞蛋,因此面臨杖刑。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一次酒會上公開稱:“我們認為這種懲 罰太過分了,非常希望在某種程度上予以重新考慮。”圖為1994年,費依的母親拿著兒子的照片。





李 光耀承認法律在開始時新加坡人難以接受,他說:“但是我們做到了人人平等,因此我們很快成為法律社會的典型。”行動黨政府在競選中就提出了“根除新加坡政 府的貪污現象”的承諾。李光耀說:“我不敢說內閣政府在任期中,能不能帶領新加坡人民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我要求各位要做到廉潔、公正、民主,如果誰在這方 面出任何問題,政府是不能寬恕他的。”李光耀指出,人民行動黨的致勝秘訣之一,就是“保持廉潔、杜絕腐敗”。圖為因貪污入獄兩年的TanKoon Swan。 Robert Nickelsberg/Time & Life Pictures/GettyImages



早 在1984年,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光耀就提出了民選總統的概念。 1991年1月新加坡修改憲法,增加總統的權力;1993年,新加坡首次舉行了總統直接選舉,但總統一職仍只作為國家的象徵,並無太大實權。 2004年8月12日,新加坡,李光耀(右二)宣誓就任內閣資政,吳作棟(右一)宣誓就任國務資政。在黨外,人民行動黨限制反對黨的生存空間,如利用《國 內安全法》等逮捕反對黨的活躍分子,運用其他法律手段使反對黨領袖遠走他鄉。



1997 年,工人黨候選人鄧亮洪參與國會大選,出戰某集選區。在點票結果中,鄧的候選團隊共獲得45%的選票。然而,鄧亮洪在大選前曾多次遭國內媒體指為“反基督 教、危險人物、大漢沙文主義者”,還收到死亡恐嚇信,大選過後又遭國會資政李光耀、總理吳作棟等11人控告誹謗。之後鄧亮洪流亡澳大利亞。圖為1997年 3月17日,鄧亮洪在律師事務所召開記者招待會。 APPhoto/str



在 新加坡,在公眾場所集會抗議是不被法律允許的。圖為2007年10月15日,民主黨人徐順全在總統府外抗議。徐順全因多次被政府當局指“無准證演講”及 “無准證集會”罪名而入獄,2001年被行動黨領導人控告誹謗,2006年因未能繳付案件賠償金而被宣告破產。 APPhoto/Wong Maye-E



事實上,李光耀曾經20多次控告他人誹謗,每一次都獲勝。圖為徐順全在進行公眾演講時被警察帶走。



隨 著新加坡的社會發展,許多年輕選民希望有一個強大的反對黨在國會中對執政黨進行監督和製約。 2006年5月1日,新加坡工人黨的支持者們進行抗議,防暴警察試圖阻止。李光耀說:“我不會以民意調查決定我的施政,我認為這顯示了執政者的軟弱和駕馭 無方。”APPhoto/Wong Maye-E



幾 十年來,新加坡反對黨並不成氣候,1968年至1980年,反對黨在國會沒有一席之地;1984年,反對黨實現了“0”的突破,獲得了2個席位,此後反對 黨逐漸成長;到2011年大選,反對黨已經佔據了6席之地,民眾支持率達40%。儘管並不能改變行動黨一黨執政的局面,卻使行動黨在執政以來遭受了最慘痛 的打擊。圖為2011年大選前,反對黨人在街頭宣傳。



李光耀在2011年大選時曾經對媒體發話,人民行動黨失去一個集選區不算什麼,選民如果投票支持反對黨,倒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而有5年“要度過和懺悔”。這一段“恐嚇”講話引發了強烈的不滿和反彈。圖為李光耀在演講。



而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隨後向民眾道歉:“我們犯了錯之後必將承認錯誤,並向民眾道歉,承擔責任和糾正問題。”李顯龍還表示,政府需要多從網絡上聽取年輕一代的心聲。圖為2011年5月3日,新加坡,李顯龍參加人民行動黨競選集會。 CFP



有 媒體稱,反對黨支持率上升,說明新加坡年輕一代不再滿足於“有房住有飯吃”的物質需求,而是有更多的政治訴求;不只要求政府為民眾辦好事,更要求能夠參與 到政治決策。圖為2011年4月28日,新加坡,數千市民參加反對黨的選舉集會。 AP Photo/Wong Maye-E



2011年5月14日,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宣告了“李光耀時代”的終結。在送走了這位嚴厲的“新加坡爸爸”後,新加坡將迎來未知的“成人期”。



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當地時間18日發表聲明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仍在重症監護室,病情垂危,並且進一步惡化。

上月5日,李光耀因感染嚴重肺疾入院,此後一直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昨日,新加坡總理辦公室曾發表聲明稱,該國前總理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出現惡化。

李光耀現年91歲,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同時也是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近些年,李光耀已經淡出新加坡的政治舞台和公眾視野,但由於他是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健康狀況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將彈丸島國新加坡打造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政治生涯可謂波瀾壯闊。李光耀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名譽滿全球的偉人,他的家庭、童年、學生時代以及工作經歷又給其日後成為一國元首帶來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呢?

童年家道中落,受祖父影響改學西方文化

李光耀的家族祖籍在廣東梅州市,自其曾祖父開始定居新加坡,祖父李雲龍是當時新加坡知名商人,經營船務公司還進行樹膠貿易,父親李進坤則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員工。

1923 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是家中長子。當時李家的生活狀況還比較優渥,祖父在當地頗具聲望。雖然童年的李光耀備受長輩寵愛,但並非完全無憂無慮。因為父 親好賭,偶爾輸了錢脾氣會變得狂暴,回家便與母親爭吵索要首飾拿去典當換賭資。而李光耀的母親卻是個勇敢的女人,敢於與父親抗爭。在李光耀的心中,母親窮 盡一生的精力撫養孩子,讓他們受良好的教育,成為自食其力的專業人士,如果她晚一代出生,且受過良好教育,很可能成為女強人。

祖父對於 李光耀的影響最大。 1920年代末期,由於遭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李家開始家道中落。但是,儘管狀況一日不如一日,祖父絲毫沒有放鬆關心李光耀的教育問題。李雲龍向來崇拜西洋 文化,在其影響下,李光耀從最初的華文學校轉入古樓英文學校就讀。李光耀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在校成績常常名列前茅。 12歲時,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贏得獎學金,他被保送進當地頂尖英校萊佛士學院深造。

逃離日軍魔掌,終赴倫敦學習

1939年,16歲的李光耀以優異成績從萊佛士學院畢業,並通過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砲火阻斷了李光耀的求學路,他只得在家等待戰火平息。

然 而,當歐洲戰場上的形式出現轉機,在亞洲耀武揚威的日本帝國主義卻把戰火直接燒到了新加坡。 1942年2月15日,日本佔領了新加坡,日軍在新加坡橫行霸道,屢屢虐待平民。一次,李光耀路過一個街心崗亭時,因忘記向日軍鞠躬行禮遭到日兵毒打,後 來,日軍做手勢要求他沿來時的路回去,李光耀只好從命,才逃過劫數。

1942年2月21日,日本開始在新加坡肅清抗日分子,並且把清查 重點放在華人身上,李光耀也出現在了日軍的黑名單上。日軍到李家抓捕李光耀時,曾把他打得眼冒金星,鼻孔出血。儘管李母一再求情,但日軍還是將李光耀帶走 了。在被押往集中營的路上,李光耀靈機一動,悄悄向一名日兵遞上香煙,並用日語喊了句“閣下”,令日兵頗為滿意,於是李光耀藉機提出要求,稱自己忘帶衣 服,需要回家拿,然後日兵竟然放他走了。因為不敢回家,李光耀逃到了大山溝裡,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用機槍掃射無辜平民的畫面。當李光耀平安回家 後,他開始認真研究日本歷史,想弄懂為何日本人如此殘暴。

後來,由於生活所迫,李光耀憑藉自己流利的日語和英語,成為了日本官方新聞社 《讀賣新聞》社的日文翻譯員。這份生計對於李光耀來說是一舉三得,既能賺錢養家,又能保證自己的安全,還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整個世界的戰局。漸漸地,日軍在 戰場上節節失利,眼看就要投降,新聞社里的許多華人都跑了,李光耀隨後也逃到了親戚家避風頭。當1945年9月2日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李光耀立即返回家 中。

日本投降後,李光耀為報考劍橋大學再次回到母校萊佛士學院。這次,他還在這裡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學柯玉芝,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先前往英國,到那裡再想辦法上劍橋。但由於通往英國的航道還有水雷,開往倫敦的船運服務遲遲未開。

1946年9月初,英國一艘軍艦停靠在新加坡港口,李光耀的母親恰好被請到軍艦上當廚師,並且她做的美味佳餚受到士兵的一致好評。幾天后,當軍艦即將返回倫敦,李母請求艦長將兒子帶往倫敦並獲得同意,於是李光耀就這樣匆匆地來到了倫敦。

李光耀先是報考了倫敦大學,但僅一個學期便憑藉優異的成績轉學到夢寐以求的劍橋大學修讀法律。不久後,柯玉芝也來到劍橋攻讀法律,兩人很快便確立了戀愛關係。1947年的聖誕節,兩人在沒有通知雙方家長的情況下在英國註冊結婚。

初嘗政治,組建政黨推翻殖民統治

在 劍橋的求學時光對李光耀的政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那時,他常常參加社會調查和政治活動,並結識了一批馬來亞(馬來西亞獨立前的稱呼)留學生,並參 加了“馬來亞論壇”,該論壇是由拉赫曼和拉扎克發起建立,這兩個人後來都當過馬來西亞的總理。 “馬來亞論壇”主要是討論馬來的現狀和前途,論壇成員共同的目標都是爭取馬來亞從英國殖民主義者手中解救出來或獨立,但在途徑和手段上則各持己見。

1950年,李光耀與柯玉芝均以優異的成績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榮譽法學學士學位,在榮譽生的名單裡,李光耀排名第一。同年8月,兩人一同回到了新加坡,並在1個月後舉行了婚禮。

成家之後,李光耀開始著手創立自己的事業。他與柯玉芝一起在新加坡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由於業務精湛,李光耀的律所廣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來請他們打官司。但對於李光耀來說,幫老百姓打贏官司並非最終目標,他是想據此來組織群眾推翻殖民統治。

1952 年,馬來亞郵電工人大罷工,李光耀被聘請為郵電工會的法律顧問,初次顯露出他對工人運動的作用,他和一些工會代表一起與英國殖民當局談判。由於李光耀的出 謀劃策,最終達成了有利於工人和工會的協議。李光耀也因此聲名遠播,結果成了100多個工會的法律顧問,這為他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後來,他又聲援了新 加坡學生的反殖運動。當時,學生們創辦了鼓吹獨立的報刊,英國殖民當局認為這一行為違法,公開對學生進行審判。李光耀為學生辯護並取得勝利,這再次令李光 耀聲名大噪。

得到了工人和學生的支持,李光耀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但他也意識到光有工人和學生運動並不足以推翻殖民統治,還需要組織政黨接過殖民者手中的政權。

人民行動黨黨徽是白底藍圈,中間一道紅色閃電。

1954年11月21日,李光耀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自此步入政壇。成立當天,李光耀宣讀了黨綱,第一條就是結束殖民統治,建立一個包括新馬兩地的獨立國家。

人 民行動黨成立以後,先是聯合共產黨贏得新加坡華人的支持。後又在1955年參加“部分民選政府”的首次選舉,包括李光耀在內的多位人民行動黨黨員當選立法 議員,稱為立法議會中的反對黨,從而正式開始爭取掌握政權的鬥爭。此時,李光耀為了與更多的華人群眾打成一片,還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了兩種中國方言,為實現 種族協調提供了基礎。

1958年,英國殖民當局核准《新加坡自治方案》,同意新加坡通過1959年大選從半自治狀態變為全自治,但英方保留新加坡的國防、外交、修憲和頒布《緊急狀態法令》大權。 1959年5月,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大選中大獲全勝,成為多數黨。

在談到劍橋時光時,李光耀覺得當見到英國本土的英國人,他開始認識到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英國人對推動殖民地的進步毫無興趣,他們在乎的只是殖民地帶來的高級職位和豐厚薪金,還有輸出馬來亞樹膠和礦產賺取的美元外匯。自此,他便確立了一直為之奮鬥不變的反殖民主義信念。

從力主新馬合併到被逼獨立建國

1959 年6月,李光耀受新加坡總督威廉古德邀請擔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釋放8名被英方逮捕的人民行動黨黨員(同時是馬來亞共產黨黨員)的前提下接受了邀請。 1956年6月5日,年僅35歲的李光耀宣誓就任新加坡第一屆自治政府的內閣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合併成立“馬來西亞”。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內閣總理拉赫曼在新加坡公開演講,建議合併馬來亞、北婆羅洲(沙巴)、沙撈越、文萊和新加坡,創立新的馬來西亞共和國。

在新馬合併的問題上,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與社會主義陣線出現分歧。人民行動黨從新加坡地小人少、無自然資源、夾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個大國之間的實際情況考慮,力主併入馬來西亞以求得生存。

經過李光耀的多方斡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終於在1963年9月16日合併成為馬來西亞聯邦,這天也是李光耀40歲生日。合併後,新加坡在馬來西亞聯邦內有一定的獨立性,李光耀的身份仍然是新加坡總理。

新加坡原以為在加入馬來西亞後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但始料不及的是,印度尼西亞並不滿意身旁突然出現一個強大的鄰居。在馬來西亞成立後,印尼便斷絕了和馬來西亞的外交關係,禁止馬來西亞的商人到印尼做生意,很多新加坡商人因此破產。

合 併也沒有理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政黨關係及緊張的種族關係。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指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 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 9月,第二次種族騷亂再次爆發,造成120人死亡、109人受傷。

1965年,以李光耀為代表的人民行動 黨同馬來西亞的所有反對黨聯合成立了“馬來西亞團結總機構”,並發起“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運動”反對中央政府的種族歧視政策。人民行動黨在馬來半島越來 越活躍,馬來西亞當局擔心人民行動黨會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政黨,將主宰整個馬來西亞,把馬來半島變成華人的天下,於是他們決定把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

起初,這只是一種具有威脅性質的驅逐,因為新加坡有優良的港口,如果真的分離出去,對馬來西亞也是一種損失,他們只是想教訓一下李光耀及其追隨者,讓他們乖乖屈服於馬來西亞當局。但是,儘管李光耀並不想分家,他更不會選擇屈服。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脫離馬來西亞成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這種獨立對於李光耀來說並非榮光,當宣布此事時,李光耀淚流滿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過兩次,一次是他的母親去世,另外就是這次的新馬分家之時。

 

文章來源: 網易

新百王證券-期貨選擇權真便宜,證券股票手續費折扣逆轉勝。給最親切的"小阿姨"為您服務。
時間就是金錢,就讓專業營業員,為您快速下單。
即便是新手,想更了解詳情,也能給予最詳盡的解說!
歡迎洽詢電話:2820810、2511517、2118888 #224
新百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營業員:黃惠雀(小阿姨)

發富專線:2820810、2511517、2118888 #224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11號B1

委任期貨商:大昌期貨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商許可證照字號:100年金管證總照字第066號
小阿姨 為您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百理財王小阿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